二、工業互聯網、工業4.0、中國制造2025 是同一個東西嗎?
本世紀初,全球爆發了多次金融危機,各國經濟都受到了沉痛的打擊。而工業和制造業在危機中表現出了很好的抗打擊能力。
于是,各國開始重新對工業制造業引起重視。
德國在2013年4月的漢諾威工業博覽會上正式推出了工業4.0戰略。它的主要目的,是為了提高德國工業的競爭力,鞏固自己的領先優勢,在新一輪工業革命中占領先機。
2015年3月5日,李克強總理在全國兩會上作《政府工作報告》時正式提出“中國制造2025”的宏大計劃。關注的也是工業和制造業本身的“轉型”。
可以看出,工業互聯網、工業4.0、中國制造2025 幾乎是在同一時間段陸續提出來的,都是旨在對工業進行全面升級改造,應對未來挑戰。
——引申
美國工業互聯網、德國工業4.0、中國制造2025各自的落腳點
三、工業互聯網和產業互聯網是什么關系?
工業互聯網的英文叫作 Industrial Internet 。Industrial,既有工業的意思,也有產業的意思。
目前行業里對工業互聯網的理解存在一定爭議。個人認為,互聯網包括消費互聯網和產業互聯網。廣義的工業互聯網(也就是大家口中所說的),其實就是產業互聯網。
而狹義的工業互聯網,細究起來,只是產業互聯網的一個分支。
國家和政府層面主要是以工業互聯網的叫法為主(連主管部門都叫“工信部”),但實際指向更偏向于廣義。不管怎么說,工業互聯網和各行各業都有緊密的聯系,而非僅限于工業。
四、工業互聯網是不是就是“工業+互聯網”?
五、工業互聯網就是第四次工業革命嗎?
第四次工業革命,是以石墨烯、基因、虛擬現實、人工智能、量子技術、可控核聚變、清潔能源以及生物技術為技術突破口的工業革命。
而工業互聯網,是現有工業體系的結構和模式升級,是將工業系統與計算、分析、感應和連接技術相融合,最終促成原材料、設備、工人、生產線、供應商、渠道甚至用戶的緊密連接。
六、工業互聯網一定要用5G嗎?
不是。
5G是通信技術的最新升級。它有超大帶寬、超低延時、海量連接等特點。但是,5G并不是工業互聯網的充分必要條件。
行業有成百上千種,場景有成千上萬種。
有的場景,可能并沒有太多移動性要求,使用光纖甚至網線就可以了。也有的場景,可能對帶寬和時延沒有太大要求,使用LTE或NB-IoT就可以了。還有的場景,客戶可能不希望數據進入運營商網絡,或者考慮到成本的因素,想要用Wi-Fi甚至LoRa這樣的私有網絡技術,也不一定不行。
工業互聯網的精髓不在于連接,而是計算。工業互聯網的操作系統、平臺、數據、應用,才是最關鍵的部分。
七、工業互聯網的推進速度會有多快?
工業互聯網是一個既快又慢的過程。
說它快,是因為如果你想要搞工業互聯網,現在很多行業都已經有現成的案例,有很多的解決方案可以直接參考。你可以很快起步。
說它慢,是因為工業互聯網的徹底實現是一個極其漫長的過程。
它不是一種商品,不是某種硬件或軟件,你買了就馬上能用,用了就能自詡為工業互聯網的“成功實踐者”。對現有企業進行深入的改造。你的整個生產流程、管理制度、組織架構、運營模式,都要隨之改變。甚至你的上游供應鏈,下游經銷商,也要跟著變。工業互聯網既需要大量的投資,也需要企業軟實力的跟進,如果人不會用,或者企業文化不接受,那只能是事倍功半。
八、工業互聯網,到底有哪些‘玩家’?
首先,是互聯網公司。
像阿里、騰訊這樣的互聯網公司,是工業互聯網的重要推手。憑借在消費互聯網積累的經驗和實力,這類公司可以說最懂互聯網。他們在消費互聯網里打得一片紅海,所以,他們寄希望于能在工業互聯網領域獲取新的利潤增長點。
第二類,是傳統工業巨頭。
傳統工業巨頭是最懂行業的人。例如三一重工、海爾、格力等。他們在工業互聯網實施上都進行了相應的探索,頗有心得。
第三類,是運營商。
運營商作為基礎設施的建設者,不甘心淪為管道,所以積極致力于開發行業解決方案,撬開企業市場。
第四類,是設備商。
設備商搞B端市場的經驗比互聯網公司更多,誰也不知道會不會一個不起眼的力量就此崛起,成為黑馬。工業互聯網,工業是核心,信息通信、黑科技是賦能。深入研究產業,合理利用科技,找到自己的第一性原理,更有在未來把握住機會,實現崛起。
素材援引:知乎-小棗君